2007年是创新三期的第二年,也是我所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我所继续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以我为主、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原则,以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目标,以科技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以与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7年,我所继续秉承顶层设计原则,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合作:与美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侧重于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领域,着重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领衔科学家进行合作与交流,提高科学创新的起点;与澳大利亚的合作侧重洁净煤、能源科学领域,着力于优势互补,引进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科学理论和前沿技术,以我国区域特色为平台,吸引顶尖科学家合作工作,构建可持续性合作关系;与欧洲的国际合作侧重于与国外跨国公司及高技术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特别是与壳牌(Shell)、英国石油(BP)和德国拜耳(Bayer)等跨国公司的合作交流,采取互派人员短期工作,重点共建研发组织等多种形式,展开实质性合作;与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侧重于密切配合国家外交政策,以技术转移、资源互换、信息共享为出发点,积极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7年4月孙予罕所长率团访问了PNNL,与PNNL签署了在洁净煤技术(CCT)方面全面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合作的协议,在此基础上,PNNL、山西煤化所和大连化物所三方成立了旨在开展清洁能源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共同体(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Clean Energy(ICCE)),旨在加强三方的交流与合作,在洁净煤技术领域形成在中美两国政府、学术界、企业界有影响力和显示度的研究组织。ICCE的组建将进一步推动ICC-PNNL的实质性合作,扩大了我所洁净煤技术研究的国际影响。2007年11月5日,ICCE在大连举办第一届工作会议,美国能源部官员、PNNL实验室两位副主任参加会议。双方借这次会议机会,进一步落实具体合作项目,提升合作的规模和水平。
2007年6月3日,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一行6人访问我所,三方签署了“科廷科技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展清洁煤炭科技科学合作协议”。此次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既是对以往交流合作成绩的肯定,也为在清洁煤炭领域内开展更加紧密和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此协议的基础上,我所和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签署“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和科廷科技大学燃料和能源中心项目合作协议”,通过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申报“褐煤高效清洁利用关键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的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机构项目,已被科技部批准立项,科技部批准专项经费为458万元,外方投入为620万元,其中用于中方的为120万元。此国际合作项目同时得到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支持,拨专项经费15万元。2007年9月,纽卡斯尔大学以Prof. Bogdan Dlugogorski为团长的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Priority Research Center for Energy代表团访问我所,双方就在洁净煤以及相关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若干项目建议。
我所于2005年开始与壳牌公司(Shell)进行技术研究合作。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煤化所建立了Shell奖学金制度,分别与 2007年1月9日和2007年10月23日,举行2006和2007年两届壳牌优秀奖学金颁奖仪式。壳牌公司(Shell)首席技术官Jan M.van der Eijk博士参加了今年的颁奖仪式,并且,与孙予罕所长讨论了进一步扩大合作研发活动等事宜。除此之外,我所继续与德国拜耳开展项目合作,参加第二届中科院-拜耳双边研讨会就目前合作项目与拜耳公司进行工作研讨,并商谈进一步合作;继06年我所与英国BP公司展开了全面合作以来,07年BP公司代表多次访问我所,双方深入探讨可能的合作项目;与日本各大学和研究所学术交流继续加强,并逐渐开展项目合作;孙所长一行9月出访韩国,参加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成立三十周年国际能源论坛,扩大了与韩国包括韩国能源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和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KRICT)在内的研究所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并将于明年7月在我所第七届中韩清洁能源技术研讨会;孙予罕所长应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邀请,出席了沙特国王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做了“纳米反应器及其应用”的报告,并与国王大学签署了具体的合作协议,开拓了与中东地区国家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