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科技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学术出版物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合作交流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发改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化工信息网
美国能源部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研究组织(CSIRO)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山西煤化所在低值煤沥青构筑高性能电容炭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0-01-10 发布者:702组 字体<    >

  焦化行业产生大量低值的煤沥青副产品,如何使其高附加值化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利用其灰分低、残炭率高等特点而制备的多孔电极炭,可用于电化学储能等新兴能源领域。然而煤沥青高温成炭过程中需经历液相炭化,故对其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的调控极其困难,加之稠环分子的反应惰性又使其炭产品表面化学性质难以裁剪。

  近年来,山西煤化所702课题组李开喜研究员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沥青分子精准设计,无模板构筑了一系列纳米结构电极材料(图1),组装了高性能柔性全固态电容器和非对称电容器,实现其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的显著提升,且交联自组装策略还成功应用于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生产线上,取得了基础和应用双突破。

  图1 从煤沥青出发制备高性能电容炭示意图

  对煤沥青组成的精细化认识是其高效利用的前提,通过构建合适的溶剂体系将其切割为组成结构相近的各族组成,依据沥青中喹啉可溶物族组分的分子特点,经磺化改性和常规活化后构筑了面向全固态的超级电容器应用的纳米层状炭(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7, 5(30):15869-15878;Fuel, 2019, 242: 184-194)。随后,基于轻质族组分自发泡原理,实现蜂窝状多孔炭形貌和中孔比例的调控,显著增益其内部电解液传质和表界面活性位点暴露效果(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8, 7(2): 2116-2126)。为精准调控稠环分子间距,采用氧化交联的方法接枝大量悬键,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分子可控自组装,实现纳米层状炭微观形貌和2~5 nm孔隙结构的同步控制,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储能性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9: 227446)。鉴于表面化学性质的定向设计和优化可有效改善炭材料电子特性和化学性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9, 11(14): 13214-13224),通过自由基诱导沥青分子聚合以及在炭骨架结构中掺杂异原子,制备了N/S功能化堆叠式炭纳米片(图2)。组装的非对称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在电流密度1A g-1时比电容为458 F g-1,其体积能量密度可达27 Wh L-1,功率密度为296 W L-1,在2万次循环后容量衰减率仅为5.9%(图3),非常适合狭窄空间应用场景(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0, 26: 119-128)。

  图2 层堆叠纳米炭材料微观形貌和表面元素XPS、mapping分析

  图3 电化学性能表征

  以上工作提出的煤沥青基纳米多孔炭材料的构筑策略,为探索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极材料的低成本制备开辟了新的视野,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山西省低碳联合重点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TA/C7TA02966G#!divAbstract;

  https://sciencedirect.xilesou.top/science/article/pii/S0016236119300341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suschemeng.8b04736;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mi.8b2237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77531931439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1931116X.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 晋ICP备 05000519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666号